民族惯例
中国古代成人礼
中国古代成人礼的解释
今年是五四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然而,在我国自古就有成人礼的传统。
曲阜孔庙前按古礼举办的成人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传统的成人仪礼,男孩子的叫作“冠礼”, 《礼记》有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加冠曰冠”。女孩子的叫作“笄礼”。笄,《说文解字》解释为:“簪也。从竹,幵声”。《篇海》说,“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成人礼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标志性的礼仪,对于华夏民族,则以“冠礼”“笄礼”的形式存在了两千多年。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中国古代成人礼的来源
中国古代最早的“成人礼”可能要追溯到远古的氏族社会时代,称为“成丁礼”。氏族部落中的未成年人,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但是当他们到达一定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近乎残酷的比赛或考试检测其体质和生产、战争的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获得氏族成员应享的权利,履行氏族成员应尽的义务。到了周代,儒家看到了“成丁礼”的合理内核,将它加工改造成了“冠礼”,作为贵族子弟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礼仪。
儒家礼仪的“白皮书”——《仪礼》和《礼记》中分别有《士冠礼》篇和《冠义》篇,详细记载了贵族子弟举行冠礼的仪式和冠礼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成年”更多指的是生理上的,而古代的冠礼则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古代的贵族子弟一般都被要求“文武双全”,从小就要接受各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儒家称之为“六艺”。他们到了二十岁,已经心智较为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技能,能够从事政治军事活动了,此时才可以举行冠礼。女子的成人礼起源于周代时期,早期的时候是需要贵族的女子,要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进行行笄礼,也就是成人礼的礼仪。而相比较于如今的男生女生都是十八岁参加成人礼的礼仪习俗,我国古代女子成人礼,最早十五岁,最晚在未出嫁前的二十岁就要参加。
古代成人礼的黄金时代
西周到两汉是冠礼的“黄金时代”。周代实行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血缘宗法制度,在位的君主去世,嫡长子无论年纪长幼、是否举行冠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君主没有成年就不能亲政。例如,周武王去世时,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虽然继承了王位,却只能由周公摄政,直到周成王举行成人礼之后,周公才归政于周成王。又如,《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赢政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秦王之位,但直到九年后,也就是他二十二岁时,才“冠,带剑”开始亲政。此外,一般的贵族子弟如果没有行冠礼,也不得担任重要的官职。《后汉书·周防传》记载,周防十六岁的时候在汝南郡当一个“小吏”(古代的“吏”并不是“官”,指的是一般的“公务员”)。
光武帝刘秀到汝南视察,看到周防“尤能诵读”,想要任命他为守丞(秦汉时期辅佐郡守、县令的官员,类似于今天的办公厅秘书长),但是却因周防年幼尚未行冠礼而作罢。两汉时期对于冠礼极其重视,有时皇帝、太子行冠礼时甚至颇似普天同庆的节日。《汉书》记载,汉惠帝行冠礼的时候,曾经宣布“赦天下”,这也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因皇帝行冠礼而大赦天下。其后,还有因皇帝、太子行冠礼而赐民以“爵”的(秦汉的“爵”可以顶罪或者顶抵徭役)。《汉书》记载,景帝后三年“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又据《汉书》记载,汉昭帝行冠礼的时候更为“土豪”——给全国人民发红包,多少不等;给省部级以下官员、百姓都赐“爵”一级;连续两年免“口赋”(汉代向七岁至十七岁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三年以内陈欠国家“更赋”(汉代顶抵徭役的税赋)的也既往不咎了;全国放假敞开喝酒、开party大庆五天……东汉时还有皇帝亲临臣子冠礼的记载,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是东汉第三位皇帝肃宗的亲信,担任过卫尉(秦汉皇家卫队队长),他的儿子马钜时常跟从左右,深得肃宗喜爱。《后汉书·马防传》说,肃宗六年的时候,马钜到了行冠礼的年龄,汉肃宗特地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两汉的高级预备干部,属皇帝近臣,随时委派要职),并亲自出席他的冠礼。可惜,史籍记载仅见此一例。
两汉以后冠礼逐渐废弛
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柳宗元说:“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到了宋代,一些士大夫深感外来佛教“文化入侵”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冲击,主张在社会层面“文艺复兴”,推行冠、婚、丧、祭等传统礼仪,以此来弘扬儒家的文化传统。司马光曾痛心疾首地说长期以来冠礼废弛,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朱子家礼》)。所以,司马光在他的《书仪》中说: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
古代冠礼宣告男子成年
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将《仪礼》的《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中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理学大家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有人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晋悼公宴请鲁襄公时,问及鲁襄公的年龄,季武子(当时鲁国的正卿执政)说只有十二岁,主张将冠龄提前到十二岁,遭到程颐的坚决反对,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认为十二岁还是太小,承担不了成年人的责任。因此,“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据《二程遗书》)。到了明朝,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就制订了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下至普通官员和老百姓,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明史》中有关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礼的记载很多,说明在皇室成员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礼的传统,但在官员中和民间已经很少有人行冠礼了,《明史·礼志》说:“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到了清代,政府颁定的礼仪制度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名目,但长期作为“嘉礼”重要组成部分的冠礼却没有再出现在“嘉礼”的细目之中,冠礼至此名存实亡。
韩国日本继承中华古礼
韩国成人礼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礼仪的影响,从高丽时代开始就有了分别为男女青年举行“冠礼”和“笄礼”的风俗。1985年,韩国政府将每年5月第3周的星期一定为“成年日”。为了使仪式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1999年韩国对成人礼进行了标准化规定,分为相见礼、三加礼、醮礼以及成年宣言等内容。
韩国冠礼继承中华古风
日本规定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节”。在上一年里度过自己20岁生日的新成人都要在这一天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每年的“成人节”,日本东京明治神宫都会举行日本古代成人礼仪式——“元服礼”。“元”意为“头”,“服”意为“穿戴”,“元服”即成人加冠。成人节在日本是个隆重的节日,它受到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普遍重视。这天,年满二十岁的日本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传统和服或西装,集合在市民会馆前,举行成人礼仪式,以庆祝自己被纳入成年的行列。有成人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要举行家庭庆祝会,或在餐厅举行。各城镇、乡村的政府机构,也会在这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来,举行庆祝活动。在日本政府机构举行的成人式活动中,日本政府官员除了祝贺、勉励青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他们在今后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时,还往往强调要珍视首次取得的选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