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举行成人宣誓仪式 6位名人齐齐晒出他们的18岁

十八岁网站日期:2015-10-19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饶原生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资深传媒人、民间文艺家

饶原生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资深传媒人、民间文艺家

倪惠英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倪惠英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王锐旭    90后创业者,兼职猫创始人兼CEO  ■CFP图

王锐旭 90后创业者,兼职猫创始人兼CEO ■CFP图

许若苇    抗战老兵,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若苇 抗战老兵,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邓飞    免费午餐发起人

邓飞 免费午餐发起人

■18岁青春季

由团广州市委等主办的2015年“18岁青春季”广州成人宣誓仪式今日举行,届时近千名18岁全市各界青年将现场进行成人宣誓。

日前,新快报记者邀请院士何镜堂、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90后创业者王锐旭、公益名人邓飞、抗战老兵代表许若苇、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晒晒自己的18岁时的经历,看看这些与他们后来的成功有何关联,能给时下青年带来什么启发。

坐船去高考 与建筑结下一生缘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由于从小喜欢和哥哥一起去野外写生,年少时的何镜堂就对绘画产生兴趣。当老师告诉他,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科学家,他就意识到建筑师将是最契合他理想的职业。

为了能实现这个梦想,何镜堂发愤读书,希望能考上大学。高三那年的春节假期,何镜堂都没有出去玩,连大年初一都在看书复习。当年东莞没有设立高考考场,何镜堂只能从家乡坐了一晚上的船,到广州参加高考。久等后等来邮差寄来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何镜堂打开后发现是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简直高兴极了。1956年,18岁的何镜堂怀揣梦想进入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学习,从此一生和建筑结下不解之缘。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何镜堂寄语:年轻人要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他给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上的第一课是教做人,要打好做人的基本功,要坚守实事求是、真诚、关爱等做人的品格。同时鼓励青年要过好人生的每一关,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经常遭遇不顺才是真实的人生,遇到逆境要有逆转能力,不能消沉。

上山下乡抓紧机会多读书

饶原生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资深传媒人、民间文艺家

1974年,18岁的饶原生响应国家号召,高中毕业后就拿起锄头,前往从化上山下乡。说起自己当时的心情,饶原生坦言:“我一开始感觉有点郁闷,但后来慢慢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那时候每天的生活可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想着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饶原生说,当时工作中最开心的是每天休息时,有时间看看书。在上山下乡期间,饶原生抓紧机会阅读各种书籍,如《唐诗选集》、《菜根谭》等,还不时写一些诗句。

在上山下乡期间的创作,增进了饶原生不少的才情。“19岁回到广州,28岁才找到自己的方向,从事媒体行业,虽然半路出家,但对文字运用得心应手,应该要归功于18岁那年的创作。” 饶原生说。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饶原生认为,刚迈入成年人世界的青年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辛苦,尽量放下心态去做好自己,包括对待工作和生活,戒骄戒躁。

出演《红色娘子军》女主角一举成名

倪惠英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18岁对倪惠英而言有着难忘的回忆。那一年,她凭着一出粤剧版《红色娘子军》一举成名。在戏中她饰演的女主角“吴青华”,到今天仍是很多粤剧迷心中的经典。

倪惠英自小喜欢艺术,读书时一直是班里的文艺骨干,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演出。14岁那年广州市粤剧团看到她的表演后,希望她加入剧团。14岁加入粤剧团,15岁就开始担纲演出。多年的舞台经验和努力刻苦,让18岁那年的她终于厚积薄发,家喻户晓。电视台、电台轮番播出她的《红色娘子军》,下乡到各地演出时,“农民打着火把,满山遍野都是人,很震撼。”

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倪惠英十分感慨。她回忆,当时选择加入广州市粤剧团,源于她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艺术家,粤剧当时群众基础很好,又有岭南这片肥沃土地的滋养,在她心中,这就是专业艺术。

“我当时的目标很清楚,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是最幸福的,工作对你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倪惠英建议青年,一定要设立目标,之后在这方面努力坚持下去。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攀登,前面永远有爬不完的山,一定要吃得苦,坚持走到底。

18岁经历家庭变故浪子回头

王锐旭

90后创业者,兼职猫创始人兼CEO

18岁的王锐旭,经历了一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生大戏。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沉溺在“杀马特”青春里的他,与父母一同经历着屋顶漏水无人修、债主追债无处躲、百元学费前低头等窘境,在家庭变故带来的痛苦中,他突然明白了自己作为长子的责任。毅然选择“拒绝诱惑”,将曾经自己“引以为酷”的吸烟、网游通通戒除,实现了从中考失利者到重点高中里名列前茅的佼佼者的逆袭。

“一个人如果能戒掉网瘾、戒掉烟瘾,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完成的呢?”当年的毅力让他至今引以为傲,也是这份毅力,才使他在面临以后生活、创业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时能坚持下来,不轻易放弃。

“成功会有些幸运的元素,但离不开努力。” 王锐旭表示,要想成为一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团队,要努力学习,保持对行业的敏锐度和学习能力,同时团队必须非常努力,创业过程不能松懈。

看护伤病员萌发对医学兴趣

许若苇

抗战老兵,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出生于1918年的许老,自小家庭十分贫困。十六七岁时,因生活所迫跟随父亲到南京求生做苦力,一年多后,因生存艰难而返回老家。幸运躲过南京大屠杀的许老,18岁时经人介绍,进入军医院学护士,看护抗战中受伤的伤病员。这段日子,他每天都在和各种重伤病人打交道,为他们端屎端尿、尽可能精心护理,有时伤病员太多,就要没日没夜地忙碌,但眼见到为国受伤的战士,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住。

这段时间的宝贵经历,让许老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又好学的优秀品质。对于想从军报国的青年,许老建议目标要明确,不能怕吃苦,不怕牺牲。

一场洪水埋下感恩种子

邓飞

免费午餐发起人

18岁的夏天,一场巨大的洪水,淹没了邓飞的家乡——湖南沅江。受灾的乡邻们,因为突如其来的灾祸,聚在了一个小厂房的2楼。无处可去的人们,聚在一起享受了2个月与外界隔绝的日子。刚刚高中毕业的邓飞,虽然身处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为能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团聚这么长时间,又没有学业的束缚而内心欣喜不已。


也是这一年,这一场灾难,让他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身处恶劣环境,乡邻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考上大学的邓飞没有学费,亲戚卖了自己仅剩的稻谷给他凑学费;录取他的湖南大学为他这个“灾民”免去了一年的学费;只有600元生活费的他,在全班同学给他借钱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大一的学业。

在邓飞的记忆里,18岁的那个夏天,是洪水和温情一同包裹起来的。而18岁的经历,在他的人生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铸就了人生该有的善意、进取与乐观。

“你付出的一切,都会回来的。想要做公益,你首先要心存善意。”邓飞说,想做公益,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你牢固内心的善意,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划:新快报记者 林波 陈红艳 统筹:新快报记者 唐星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唐星 通讯员 岳嘉 摄影:夏世焱 祝贺(除署名外)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298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