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专题]浅谈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教育
在当今的世界中,文明礼仪在全民中体现的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水平的反映,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早已引起欧美国家的重视,他们在学前教育中就已开始系统地教孩子们讲礼貌了。我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历来崇尚礼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大量事实说明,教人懂礼、知礼,按礼仪规范行事,引导人们弘扬正气,继承我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继承中国共产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战略的基础工程。
当前,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讲文明礼貌的缺憾,影响了他们的全面成长。作为学校必须全面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为,让他们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和提高文明修养同步进行。
一、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讲的是家庭生活中必要的礼仪规范。家庭同样是个集体,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受这一集体的制约。我国有句老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有每个成员都自觉地遵从礼仪常规,一家人才能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作为现在的家庭来说,多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深受父母的疼爱,甚至宠爱。由于这种特殊性,有些孩子往往养成一身坏毛病,二是不孝敬长辈,经常对长辈撒娇使性,动不动就发脾气;二是想要什么就逼着父母非买不可,可是东西到了手里又不知道爱惜;三是挑食,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吃的,一口不沾。这样下去渐渐地变得自私自利,骄横跋扈,心目中只有自己,容不下任何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亲,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必须努力克服。我们应该从小做一个懂得尊敬父母、尊重别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家里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善于自己管理自己,尽量地锻炼成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还要学会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对待邻居和来家做客的人要有礼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世纪接班人。
二、学校礼仪
学校是文明的摇篮。不论是国家领袖,还是普通公民,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母校深怀挚爱。母校的老师曾经把知识无私地给予,亲切地教诲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老师对我们的抚爱,像蓝天一样清澈,像大地一样深厚,他们的深思厚德,灌注在我们的血液里,是一生取用不尽的思想营养。 讲文明、懂礼貌,是人生的第一课。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要学会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就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和遵从礼貌行为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从小时候起就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才有可能成长为对国家和人民有所作为的人才。
“千里之行起于足下”要想做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小事上做起。有些同学认为“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这道理谁都懂,是小事一桩,从而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在平凡小事上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克服错误,发扬优点,一点一滴地进步,才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
三、社会礼仪
家庭和学校是同学们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遵守家庭礼仪和学校礼仪当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节假日外出总要跟一些人接触,如亲友、老师、同学营业员、服务员或其他一些人。在社会环境中,跟这些人接触,同样要遵守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会礼仪。它规定了我们在待人接物中应该如何掌握自己的举止言谈,既不失身份,又显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规定了应该怎样尊重别人,体谅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少年儿童应有的精神风貌。因此,了解社会礼仪常识并按照它去做,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社会礼仪包括的内容较广泛,如见面礼仪、交谈礼仪、做客与会客礼仪、购物礼仪、游览礼仪、走路乘车船礼仪、社会宴请礼仪、馈赠礼仪等。我们小学生从小注重礼仪规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言行,也为今后接触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礼仪规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主要的是应该加强训练,并贯彻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