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从年轻到成熟——访“十八岁网”创建者陆惠明

十八岁网站日期:2002-12-31

问:你在上海被共青团干部称为“十八岁成人仪式第一人”,是因为你在多年前当团干部时,最早在基层创造了“十八岁成人仪式”的雏形。历经十多年的时间,这项活动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教育活动,是什么因素促使你自己出资,创建纯属公益性质的“十八岁网”?

陆:作为在1990年就开始进行“十八岁成人仪式”探索的一名老共青团干部,虽然早已改行干起了企业管理工作,但这十多年来我却从未停止过对青年工作的思考,特别是当“十八岁成人仪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遍地开花的时候。有许多青年朋友通过各种渠道与我联系,要我介绍与“十八岁成人仪式”有关的内容和工作经验,同我探讨搞好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每当面对这一次次感情真挚的恳谈和通信时,当年的激情在我的心中总是一次次地被点燃,促使我不但自觉地投身其中,而且总是想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更为便捷的方式,与广大青年进行交流、沟通、交朋友。这就是我决定筹建“十八岁网”的初衷。

建网站需要资金,需要工作人员,为此我已投入不少资金和精力,没有用国家和集体的一分钱,工作人员则由我本人和两名同时担当,完全利用业余时间来做网站工作。经过我们的一番努力,目前“十八岁网”上网页的文字已达130万字,设置栏目51个,随着影响的逐渐扩大,每天平均接受访问在400人次左右。对此有人问我,花钱费力这样干值得吗?而我感到,多年来无论是媒体还是各级团组织,都把我推到了“十八岁成人仪式第一人”的位置上,这让我诚惶诚恐,这个首创纯粹是共青团工作给予我的一次机会,却仿佛成了我的荣誉,所以为了“十八岁成人仪式”这项活动做一些工作,应该是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问:借助现代化的通信和教育手段,“十八岁网”与“十八岁成人仪式”相比较,在对青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主要想发挥怎样的作用?

陆:20011220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正式举行开通仪式的“十八岁网”,应该说是对“十八岁成人仪式”活动的进一步延续。如果说“十八岁成人仪式”是通过一项活动,使青年在走向成年之际,令其深切地感受到使命感、责任感和神圣感,那么“十八岁网”则是通过平等沟通,以健康有益的知识为青年走向成熟、成才导航。

刚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这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的确立,离不开高素质的青年一代来发挥生力军作用,而青年一代精神文明的程度,也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顺利与否。“十八岁成人仪式”是中国大地在改革开放后进入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使政府、社会对成年学生有了一个寄托期望和进行勉励的正式方式,它无论从青年心理需求、还是从仪式的本身意义上来说,都承载着一个促使新一代公民担负起前辈重托,担当起建设和繁荣祖国重任的使命,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对青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发挥了良好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当今世界和社会的激烈变革,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不可能仅仅以一种教育形式来完成。

而“十八岁网”就是在“十八岁成人仪式”这一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仪式内容的介绍、各地举行成人仪式的情况交流、前辈的十八岁回忆、优秀青年人物十八岁风采的展现、法律法规知识的传播,抓住十八岁青年“在想什么”这个特点,让不同的时代、不同感受的人们来共同与青年人进行十八岁人生的交流,从而为青年学生扩大社会视野、全面提升素质进行积极引导,激发他们成年后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

问:“十八岁成人仪式”和“十八岁网”的诞生和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们与以往其他教育方式相比较效果有何不同?

陆:“十八岁成人仪式”和“十八岁网”的作用,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多地把青年朋友吸纳到活动中来。过去团组织开展活动,往往局限于团员或团外积极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很大一部分青年拒之于门外。而“十八岁成人仪式”和“十八岁网”则相反,它使得这一年龄段的青年都有机会参与,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使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善意的忠告和提醒,其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

十八岁,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十八岁网”作为成人教育的载体之一,各项工作还刚刚起步。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从栏目上、内容上予以重点再创新;效果上予以重点再凸现,将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完善的新课题。我觉得,一个以公益教育为己任的网站,固然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但青少年素质和青少年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毕竟还需要全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我们的社会,应当更多地把青少年成长、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当作一件事关国家兴盛的大事来看待。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298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