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专题]浅谈加强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十八岁网站日期:2001-01-0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引起了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务必从战略高度予以认识,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中央确定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任务。作为18岁成人仪式的首倡者,我想就当前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一、 中小学生目前所处的环境与现实 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德育,而从目前中小学生所处的环境来说不容乐观,除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外,国内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因素。长此以往,会给我们党,我们国家造成严重的威胁。 归纳分析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的教育与中小学生的成长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正在发生变化。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人们往往不再为吃穿住行而犯愁,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质享受已成为共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从渴望德育的提高,转向了一味追求和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而这一些又往往超出了家庭平均生活水平的物质待遇,使孩子形成一种不良的需求欲望,不论在什么时候,父母总想方设法满足子女们的各种要求。在现实社会中,一些父母嘴里总挂着这样的口头禅:“现在只有一个孩子,钱不花在他们身上,花在谁身上?”教育方面的过分溺爱,往往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心理,从而在认知和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方面有所弱化。 许多孩子成了家中“皇帝”,父母成为“佣人”,孩子吃好的、用好的。一旦孩子有事,牵动着全家的心。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学校的教育与中小学生的成长不相适应 在现在的学校环境中,一些为人师表的教师一谈到素质教育,不是要求增加工资,就是要求政府改善学校设施,偏偏没有在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上动脑筋、想办法。结果老师工资增加了,校舍和设备改善了,素质教育工作仍迟迟未能推进。 在一些学校中,学校评判孩子素质的是成绩的好坏,学生的减负迟迟未能落实。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却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动手能力的提高,造成学生整天钻在书堆里,颠覆了未成年人以兴趣教育为基础的教育规律,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前期教育的负面效应还会越来越凸现。 其次,一些家长反映:现在的学校往往满足于每年开1—2次家长会,学校或班主任集体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缺乏必要的家访,没有将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直接沟通,久而久之,家长以为子女在校读书情况很好,而学校认为学生在家里有父母监管,问题也不大。这样,使得学校和家庭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脱节,学校和家庭由此而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管理上的两头落空。 3、 社会环境与中小学生的成长不相适应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给广大教师和中小学生的自我素质提高带来了负面的作用。 一是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有所退化。其反映在几个方面:(1)追求高薪现象严重,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除上班应付课堂的教育外,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家教上。这部分教师年收入极为可观,其做家教的收入远高于教师的正常收入,因而对在职工作的好坏根本无所谓;(2)教师缺乏为人师表的表率,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每学年都有相当长的两个假期,再加上双休日,节假日、黄金周,其休息时间比较多。那么,在这样长的时间中,按理做做家访或者备备课,搞搞创新教育,甚至充充电都大有可能?而现实则不然,据一些家长反映,他们绝大部分时间要么用来做家教,要么用于娱乐,无心放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上,鲜有为人师表的形象;(3)教师的年轻化,导致教学质量的衰退,在一些学校里,一些老的教师相继退休,学校招收了一批年轻教师。由于教学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一些学校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何迅速提高教学水平,是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 二是社会未能营造好素质教育氛围。社会上一些低级娱乐场所使中小学生过多过早接受不良意识的熏陶,一些家长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影响着子女们的身心健康,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味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总之,中小学生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保持、确保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全社会应该重视,应该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出发,多渠道、全方位地去引导,方能使我们国家长盛不衰。 二、 我对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建议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江总书记又谈道:“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从江总书记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有关精神中,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成败涉及到民族的振兴,而其关键的落脚点是民族素质的提高。那么,当务之急的问题应着眼于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1、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 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担当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作用,真正做到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时,教育部门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教师担当着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任务,教师队伍自身业务能力的如何,直接反映在教学业务上。为此,教师必须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其次,可在我们教育部门中,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是教师须接受社会的监督。为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逐步确立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我感到教师应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一些不重视课堂教育的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对一些长期不家访的教师,学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只有这样,才能重塑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是严禁教师接受家长各种吃请活动。社会各行各业吃请活动频繁,教师队伍参加各种活动也日益增多。社会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用各种办法拉拢教师,渐渐地在我们一些教师中也滋生了这种腐朽的思想作风。为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建议教育部门能作出相应规定,严禁教师参加一些不必要的邀请活动,以确保教师把全身心的精力放在工作上。 四是设立教师“创新奖”活动。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集思广益地去创新。对一些比较成熟的创新思路应予以奖励。 2、 因势利导开展素质教育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我感到,我们学校或教育部门谈到素质教育,就容易忽视文化和纪律教育,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如何因势利导开展哪些形式的活动呢? 一是结合课程设置,安排教育内容。中小学生的课堂教育,除文化教育以外,可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穿插进行,但应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小学生最基本的基础教育。德育的基础教育最主要的应该是围绕人性、人伦、人的社会性方面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二是结合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形式作为一种载体始终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教育部门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的,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如:“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手拉手互助活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和“学雷锋为民服务周活动”等等。其次,开展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活动具有活泼性和可学性。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动手能力。现在的学生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环境中,如果我们仅以爱来作为培养学生目的的话,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始终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三九严寒的考验。为此,作为学校或者社会的每个家庭,都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室外生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小养成一种不怕苦、不怕劳动的思想,但在劳动技能的教育中要防止将劳动狭义化,简单地理解成扫地、擦玻璃,这种劳动形式是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劳动能力的。劳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人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能力,使孩子珍惜生活。其次,除课堂教育以外,充分利用学生放暑假和寒假的机会,布置一些动手能力强的课题,让学生渐渐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产生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培养应提倡一个“早”字。的确,我们的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对中小学生加强素质教育,但我感到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上应趁早为好,通过早期强化教育等形式,从小让学生有一种驱动力,等一旦“三观”形成了,转变就相当难了。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只重视形式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所花的精力远远超过了早期的教育。 为此,开展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我们要因势利导,适合青少年特点,才能将这项工作开展好。 3、 全社会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创造环境 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全社会应该创造这一环境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行之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我感到社会也应负起责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组织应加强领导。中小学生是我们一级群众团体的基础,群众团体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舞台,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活动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责任观、事业观,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是文化、影视、宣传等单位,要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有益的精神财富。宣传、文化及新闻出版单位可编辑出版一些青少年读物系列丛书,并抓住青少年的特点,弘扬一些革命英烈的事迹。影视部门可播放一些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的艺术作品,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又增进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三是家庭教育要以引导、启发为重点,培养子女独立能力。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子女培养问题上,不要时时处处为子女作袒护,而是要积极引导、启发,逐渐培养子女懂道理,有责任感,且能独立生活的新一代。试想,如果家庭教育所培养出的孩子是弱不禁风的一代,那么,我们能放心让他们接班吗? 四是加强娱乐场所的监管工作。娱乐场所要防止不良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侵蚀,文化部门要制订出相应的管理办法,网吧、游戏机房,尤其应严禁未成年人的参与,如确有发现这些场所有未成年人参与的,管理部门有权进行经济处罚并直至予以取缔。通过这样有力、有效的管理,促使经营者严格把关,提高自律意识。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提出和改进有关教育内容,如果我们常抓不懈,全社会高度重视,就一定能够使我们下一代接好班,并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