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的高考,一代年轻人的“成人礼”
疫情之下的高考,一代年轻人的“成人礼”,全力以赴、势在必得!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大学》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学什么”,更是“怎么做”。
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高考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总有些许不确定,但从国家到社区再到考场、学校,所有参与者都投入到考试的保障中,努力让这场“不平常”背景下的考试,变得“平常”。
同样,就如《大学》里所说,走向考场的你,也应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最终“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往年这个时候,考生们已经填报完志愿在空调屋里吃着西瓜等待录取结果了,今年却正要踏上考场。
对于高考生来说,今年的确是特殊且坎坷的一年。
先是受疫情影响,学生们只能在家里自主学习,接着是高考时间的推迟,让高考生们不由得担心2020年高考是否还能顺利进行。不过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一切等待终于有了结果,高考倒计时也即将清零了。
各行各界纷纷给高考学子加油,希望他们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来自足球运动员梅西的祝福:
来自歌手张韶涵的祝福:
来自王者荣耀电竞选手“纵情”的祝福:
来自东莞市公安局企石分局的祝福:
来自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的祝福:
大家希望考生们仍旧能保持心态,沉着冷静面对困难,话里行间都透露出今年的特殊和不容易,那么2020年的高考,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01
参加高考,是一种幸福
从古至今,人才选拔方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变。春秋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任官。汉朝开始由地方长官定期向朝廷荐举,称为“察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除弊而改成“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事管荐举。
隋唐开始采用我们所熟知的科举制度,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了科举考试,隋炀帝继位,明确了“置明经、进士两科”,以“试策”取士,使科举考试制度化。
最终被选上的,都不能称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千军万马走钢丝绳。
而参加现代高考,我们显然比古人幸福多了。
目的同样是为了选拔人才,但不同的是,报考条件限制就很少,只要达到基本要求,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参加考试;另外,古代科举制度录取规模较之现代高考小了许多,明清时代的科举录取比例不到1%,许多人熬到中年也未能考中,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范进中举”这样的故事。
而现代高考不仅报考人数非常多,并且录取比例也十分高,每年的录取比例都呈上升趋势。
如2019年的报名人数第一次达到千万级别,有1031万人,本科的录取率高达81%。
6月19日教育部举行的的新闻发布会称,今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达1071万,比去年多40万人,是十年内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将设考点7000余个、考场40万个,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94.5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性活动,想要在疫情期间顺利开展,无疑是一项艰巨困难的工作。
因为疫情影响的不只是应考生们的复习计划和准备,以及高考时间的延后,更多的是高考考场上的变化。
每个考场考生密度是否会减少?进入考场需要做些什么样的健康检查?七月更加炎热,考场会采取什么措施降温?遇见突发状况怎么办?
……诸如此类的困惑萦绕在每一位与2020高考相关的人们心头。
对于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佳宁来说也是如此。半年前的她明明才刚刚适应了高三快节奏的学习,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全打乱。
“在家里真的容易学不下去。”佳宁觉得家里实在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无论是舒服的被窝,随手可得的零食,还是无人监督的房间,都让她的自觉性逐渐放松。
终于在上了几个月的网课之后,学校通知高三学生复课了。佳宁第一次觉得去学校上课是一件值得欢呼雀跃的事。回到学校的佳宁觉得自己学习的状态终于回来了:“在家里上网课和自己复习真的一点效率都没有,还好高考延期了一个月,不然我真担忧自己能不能发挥理想。”
但眼看着推迟的一个月也即将结束,马上就要高考,佳宁心里又开始紧张起来,因为今年毕竟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东西都变了,面对不一样的高考,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学校老师告诉佳宁不用担心,大家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她只需要轻装上阵,从容应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