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成人礼 青春逐梦行

十八岁网站日期:2025-04-18

近日,笔者受邀参加孩子所在学校组织的2025届高三成人礼仪式,通过参与一系列活动,对这一传统礼仪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深切感受到开展此类活动的必要性及其教育意义。

2016年,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全国中学生18岁成人仪式规范(试行)》。当前,全国各地中学普遍重视成人礼活动,将其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

成人礼,又称“成丁礼”等,是标志个体从青少年迈向成年阶段的重要仪式或纪念活动,象征着一个人社会责任与个人担当的开始。中华成人礼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就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修养,认为仁德是“成人”的基本要求。未经教化的孩童尚处于自然状态,唯有通过道德培育,方能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自觉的“成人”,故《礼记·中庸》有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更明确指出:“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这表明,真正的“成人”必须超越自然本性,通过“修身”“亲亲”“事亲”等道德实践,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礼记·曲礼上》有云:“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作为礼仪之邦,中国的“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成人仪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埃塞俄比亚哈马尔部落的跳牛仪式、拉丁美洲女孩的十五岁成人礼等,都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由共青团中央倡导推行的“18岁成人仪式教育”已成为主流形式。这种现代成人仪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以18岁这一法定成年年龄为节点,通常在高中三年级举行,因此被普遍称为“十八岁成人礼”。

从历史传承和育人功能来看,成人礼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成人礼通过复原冠礼、笄礼等传统仪式元素,以沉浸式体验唤醒青年一代的文化基因。当下,众多学校在成人礼中都融入了正衣冠、拜孔礼等环节,将传统服饰与儒家文化精髓有机结合,让参与者在庄重仪式中切身感悟“礼义廉耻”等价值观。这种文化符号的当代演绎,搭建起连接个体与文明根脉的精神桥梁。

成人礼是身份认同的关键节点,其通过仪式化的过渡,帮助青少年完成从“未成年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法律权利的获得,更标志着心理认知的成熟。随着成长历程的推进,个体的社会角色将不断丰富--或成为服务人民的公仆,或投身军旅保家卫国,或驰骋商海创新创业,或扎根基层服务社区。成人礼恰似一面明镜,能让青年清晰照见自己在社会坐标中的定位,从而激发他们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成人礼是责任培育的有效途径。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宪法》读本的郑重授予,《少年中国说》《青春》等经典篇章的集体诵读,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年人的家国情怀。许多参与者表示,经过成人礼的洗礼,他们真切感受到成长的重量,会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待转化为奋进的动力。这种仪式教育带来的心理暗示,往往能激励青年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逐渐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成人礼仪式的圆满成功,既体现在各个环节的流畅衔接,更体现在仪式内容的精心设计。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好这项活动?笔者有一些思考。

所有活动都应紧扣“18岁成人”这一主题,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仪式内容,让青年学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成人的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安排主持人致开场词、升国旗奏国歌、鸣放18响礼炮等庄重环节,同时融入传统冠礼和及笄仪式,让师长为学生戴成人帽、行拔穗礼、颁发成人徽章。学生向师长行拜谢礼,亲子互读信件、携手走过成人门等环节,都能让参与者深刻体会成长的真谛。

在成人礼的仪式设计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值得特别用心打造。升旗仪式可以设计得更加庄重感人:或邀请革命前辈亲临现场,讲述烽火岁月的英雄故事;或组织学生代表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让年轻的手接过前辈传递的国旗,在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熏陶。

冠礼和笄礼环节则可以让师生家长都换上传统汉服,在悠扬的礼乐声中齐声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在亲子互动环节,不妨配上《父亲》《时间都去哪了》等温暖人心的音乐,让家书里的字句伴着旋律直抵心灵深处。

还可以组织学生亲手种植“成人林”,一棵棵幼苗既是献给大地的绿色礼物,也是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纪念。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将传统与现代、家国与亲情、责任与成长完美融合,让成人礼超越简单的庆典形式,成为铭刻一生的记忆。

成人礼是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里程碑,愿每一位经历成人礼的青年,都能以此为起点,胸怀梦想,肩负责任,在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青春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29893号-1